基隆早餐 乾麵與那些湯類
每次有親朋好友在早上來基隆時, 他們自己總是會選擇去排炭烤三明治或是吃蔥油餅。 不管吃個名氣也好,體驗一下生活也好,反正不難吃。 不過如果是要我自己帶他們去吃早餐就頭痛了, 到底要不要帶去吃那些自己平常不吃的店呢? 也許是自己的生活圈比較狹小, 印象中小時候如果不吃西式早餐店的話, 通常會看到大家有這幾種選擇: 鹹粥配炸物, 乾麵蔥油餅餛飩湯 , 米粉炒、大麵炒配魷魚羹湯或豆干包湯, 米苔目 米粉湯 粿仔湯。 鹹粥這派已經式微,只剩遠東戲院跟孝三路跟廟口的四家店。 至於豆干包就剩魚丸伯跟火車站那邊的店比較知名,口味也比較重。 個人會買安樂菜市場底的豆干包跟魷魚羹。 特色就是豆干包的肉餡不加沙茶比較清淡,魷魚羹就是花枝丸的魷魚版(魚漿加魷魚腳)。 米苔目、米粉湯、粿仔湯,手工作的人越來越少,甚至著名的沙茶粿仔直接變成沙茶乾麵店。 只剩下乾麵、餛飩湯倒是遍地開花: 蔥油餅與大餛飩 以前市區最知名的知味園跟周家雖然吃了很多次, 但是基隆特色烤過煎過乾乾脆脆的蔥油餅個人實在不愛,就愛那乾麵與大餛飩湯。 乾麵會附上幾片肉片,一點榨菜跟蔥花,再加上油跟祕方,就是一碗蔥油餅店的乾麵。 老實說帶人去蔥油餅店而自己不吃蔥油餅的事也不是沒幹過,但是就覺得有點不好意思,而且容易讓人預設那餅不好吃XD。 個人比較常吃同一家人開的東家館或今日蔥油餅,反正不吃蔥油餅就不用管餅的口感差異。 孝三路周邊 乾麵配上小餛飩湯 大概是靠近火車站與客運站的關係,成為一級戰區,連小巷子裡都一堆店家。 每家都會賣乾麵配上小餛飩湯。 基隆的乾麵標準就是廣東(仔)麵,一種相對扁薄的白麵, 就算是因為個人口味換成細麵(小條)也決不會是油麵。 乾麵上桌看起來大多是乾乾淨淨,不會有醬油膏, 再看客人自己要加上特調甜辣醬。 湯頭幾乎都是大骨為底,但是湯頭都算是清爽,一定會灑上芹菜株。 每家餛飩都可以買生的回去,但是沒那個湯頭就少一味。 比較常吃的幾間 遠東戲院教會對面麵店,特色是老板娘記憶力超好, 還有他的調味特別適合蛋黃拌麵,自從禽流感後我只敢加甜辣醬就少去了。 長腳麵店 有店面以後乾淨很多,營業時間很長。 麻醬很有特色,魯油豆腐跟豬腳也不錯 比較矮的老板以前麵煮得很有彈性,麵中間會像煮義大利麵留一點芯增加口感, 但是搬家以後吃了幾次都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