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隆早餐 乾麵與那些湯類
每次有親朋好友在早上來基隆時,
他們自己總是會選擇去排炭烤三明治或是吃蔥油餅。
不管吃個名氣也好,體驗一下生活也好,反正不難吃。
不過如果是要我自己帶他們去吃早餐就頭痛了,
到底要不要帶去吃那些自己平常不吃的店呢?
不過如果是要我自己帶他們去吃早餐就頭痛了,
到底要不要帶去吃那些自己平常不吃的店呢?
也許是自己的生活圈比較狹小,
印象中小時候如果不吃西式早餐店的話,
通常會看到大家有這幾種選擇:
鹹粥配炸物,
鹹粥配炸物,
乾麵蔥油餅餛飩湯 ,
米粉炒、大麵炒配魷魚羹湯或豆干包湯,
米苔目 米粉湯 粿仔湯。
米苔目 米粉湯 粿仔湯。
鹹粥這派已經式微,只剩遠東戲院跟孝三路跟廟口的四家店。
至於豆干包就剩魚丸伯跟火車站那邊的店比較知名,口味也比較重。
個人會買安樂菜市場底的豆干包跟魷魚羹。
個人會買安樂菜市場底的豆干包跟魷魚羹。
特色就是豆干包的肉餡不加沙茶比較清淡,魷魚羹就是花枝丸的魷魚版(魚漿加魷魚腳)。
米苔目、米粉湯、粿仔湯,手工作的人越來越少,甚至著名的沙茶粿仔直接變成沙茶乾麵店。
米苔目、米粉湯、粿仔湯,手工作的人越來越少,甚至著名的沙茶粿仔直接變成沙茶乾麵店。
只剩下乾麵、餛飩湯倒是遍地開花:
- 蔥油餅與大餛飩
以前市區最知名的知味園跟周家雖然吃了很多次,
但是基隆特色烤過煎過乾乾脆脆的蔥油餅個人實在不愛,就愛那乾麵與大餛飩湯。
乾麵會附上幾片肉片,一點榨菜跟蔥花,再加上油跟祕方,就是一碗蔥油餅店的乾麵。
老實說帶人去蔥油餅店而自己不吃蔥油餅的事也不是沒幹過,但是就覺得有點不好意思,而且容易讓人預設那餅不好吃XD。
個人比較常吃同一家人開的東家館或今日蔥油餅,反正不吃蔥油餅就不用管餅的口感差異。 - 孝三路周邊 乾麵配上小餛飩湯
大概是靠近火車站與客運站的關係,成為一級戰區,連小巷子裡都一堆店家。
每家都會賣乾麵配上小餛飩湯。
基隆的乾麵標準就是廣東(仔)麵,一種相對扁薄的白麵,
就算是因為個人口味換成細麵(小條)也決不會是油麵。
乾麵上桌看起來大多是乾乾淨淨,不會有醬油膏,
再看客人自己要加上特調甜辣醬。
湯頭幾乎都是大骨為底,但是湯頭都算是清爽,一定會灑上芹菜株。
每家餛飩都可以買生的回去,但是沒那個湯頭就少一味。
比較常吃的幾間
遠東戲院教會對面麵店,特色是老板娘記憶力超好,
還有他的調味特別適合蛋黃拌麵,自從禽流感後我只敢加甜辣醬就少去了。
長腳麵店
有店面以後乾淨很多,營業時間很長。
麻醬很有特色,魯油豆腐跟豬腳也不錯
比較矮的老板以前麵煮得很有彈性,麵中間會像煮義大利麵留一點芯增加口感,
但是搬家以後吃了幾次都沒這種感覺。
好滋味麵店
其他家大多是早上賣到下午,這間倒是從上午賣到晚上
餛飩內餡有蒜味,麻醬麵不錯。 - 三角窗
老店,也在孝三路。
但是只有他的內餡的漿有口感偏向漿製品,有點類似在豐原吃到的口感,
其他人比較像一般小餛飩的肉末口感。 - 龍門客棧
只有他預設用有彈性的細麵拌酸菜跟豬油渣,非常有口感跟香味。
餛飩湯上也只他放了滿滿的香菜,而不是芹菜。
湯頭的味道也獨樹一格的美味,據說高湯是用蝦去熬。 - 魚餃湯與乾烏龍(仁一路二六五巷)
我知道不是用皮包肉餡煮湯就可以叫餛飩...
不過很難忘懷那富有彈性皮,跟非常有味道的高湯。
湯我現在是不能接受那濃厚的豬味道,但是魚餃配上那湯的味道就是不一樣。
個人覺得有名的三記魚餃調味比他重太多,皮倒是不分上下。 - 燕丸 仁二路
有賣餛飩也有賣燕丸(肉燕)這種跟福州丸一樣快絕跡的食品。
雖然大家都說肉燕的皮是特色,
但比起皮來個人對大如貢丸的內餡配合上荸薺的口感比較有印象。
留言
張貼留言